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城市水治理已成为保障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停地改进革新和应用,城市水治理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积极地推进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同步将其纳入“15+N”重点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以确保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安全利用。根据最新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四川省的AI产业年营收将超过1300亿元,增长率高达25%。
3月25日,成都市环境集团联合成都市水务局在成都举办了“智水共生·AI赋能未来水生态”媒体开放日活动。在此次活动中,记者们跟随团队实地探访了多个城市水源地,并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水生态治理模式。
进入成都环境集团自来水公司的调度中心,眼前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智慧水务系统”流动的数据流,揭示出超大城市供水的“精准密码”。据自来水公司负责人的介绍,整个供水系统在全域范围内设置了191个压力监测点、22个水质监测点、45个流量监测点和50个漏水噪声监测点,从而能够全面感知横跨11000公里的供水管网。
以爆管抢修为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一经发现异常,便可迅速响应,为市民提供及时的应急处置措施。具体而言,抢修服务团队可以在30分钟内到场,24小时内恢复供水。这一切都得益于AI语音客服的应用,使市民通过电话咨询的平均响应时长缩短了66%。这种高效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无疑为千万市民的用水安全提供了坚定保障。
活动现场,记者们惊喜地看到一架无人机在李家岩水库上空进行自主巡航,实时传送回来的是清晰的水库画面。这一技术依赖于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对物理对象的数字映射,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同步。该系统整合了水雨情、水质、工程安全等多维度的监测数据,利用遥感测绘、三维建模及视频AI分析等先进的技术,实现了“一屏观水库、一图管全域”。对于预判灾情、监控河湖岸线、处理突发事件等多方面需求,数字孪生系统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为超大城市的应急水源安全增添了“智能保险”。
在成都环境集团兴蓉市政公司的调度指挥中心,“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将7600公里的管网数据如神经网络般紧密连接,依托1449个液位计、182个电导率仪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智能诊断算法,该平台能够精确捕捉管网内的“血栓”,即油污结垢等病害,确保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
针对隧道安全,兴蓉市政公司研发的积水监测联动系统在96座隧道内设置了双级水位感知装置。一旦积水达到30厘米,声光报警器与禁行信号灯将在10秒内联动启动,保障人员安全。
更令人惊叹的是,成都环境集团的CCTV检测机器人,类似于医疗领域的“肠道内窥镜”,能够实时扫描地下管道,捕捉0.5毫米级的裂缝。随之而来的非开挖机器人,配备混凝土破碎刀头,只需1小时就能疏通1.2米长的满堵管道,避免了传统开挖带来的交通不便与成本增加。
在成都环境集团排水公司,记者看到一座先进的“无人实验室”,内部配备了高智能化的水质分析系统。机械手臂能够轻松夹起样品瓶,自动化流程在无需人工介入的情况下完成全链条操作,从样品的分液、前处理到检测、清洗,整一个完整的过程高度自动化,每天处理样品量高达100个,效率提升达200%。相较于传统的五人协作,AI“化验员”的引入极大提升了实验室工作效率,推动了水质监测的精细化管理。
此外,成都环境集团也在积极布局“水务环保一体化智慧运营平台”,目前已实现每日数据处理超3.2亿条,并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覆盖9个省份、70座厂站的“治水云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四川省的水治理战略将逐步向数据驱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此次活动展示了从水源调度、管网监控到污水治理全链条的智慧管理模式,为全国水务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成都的智慧水务经验,无疑将在未来的城市水治理道路上起到引领作用。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重塑城市生态治理的全新思维。随着“AI力助水治理”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未来的水务体系将更具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真正的完成水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切,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为更多城市带来启示与借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