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时间: 2024-04-27 11:11:03 | 作者: 皇族rng官网
央广网杭州5月18日消息(记者谢梦洁 通讯员周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展现和传承,一直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历史印记。5月16日,“非遗不遗 匠心传承”文化论坛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现场,多位非遗专家、学者一同探讨了在现代化进程下,如何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以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论坛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雕版印刷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分享了“我和雕版印刷40年”的非遗传承故事。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餖版印刷始于明末,后逐渐失传。该印刷就是将需要印上不一样的颜色的部分,依照“由浅到深,由淡到浓”的原则,分别刻成同样大小规格的版,逐次印在同一张纸上。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而黄小建则是目前国内唯一完整掌握“餖版拱花术”的人。
“如果通俗来讲,‘餖版印刷’就是套色印刷。这种印刷的难度在于它要把颜色分别套在一张宣纸上,对应的位置的颜色不能有丝毫偏差”,黄小建说,“除此之外,这种印刷对色彩的要求也很高,因为你要做餖版印刷意味着你要辨别各种不同的色彩,要把它详细地区分出来。”
说到为何会接触“餖版印刷”这种古老的技艺,黄小建说:“我在1978年时入读浙江美术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美院。我的专业就是雕版印刷,那时候整个雕版印刷的行业大概有30几个人。在学了3年后,我们这个专业突然被取消了。我觉得很可惜,因为那时候我刚刚入门。”
“2006年,我在参加西泠印社拍卖的时候,偶然看到了一本《北平笺谱》,笺谱的前几页是就是用失传已久的“餖版拱花术”制作而成的,我看了很惊讶,古人的技艺居然这么高超,我也意识到这种印刷术已失传已久,我知道探索的路很艰难,但出于对非遗的热爱,我决定好好钻研这种古老的印刷术”,黄小建表示。
黄小建说,非遗的传承需要社会各界的非遗爱好者一起一起努力。“我之前在浙江省的第二届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中,我已经教授了许多热爱此种印刷术的学员一些基础技巧。我觉得这种印刷术是古老的,伟大的,所以我想让更多的非遗爱好者知道并且学会这种印刷术。”
“现代的年轻人能够真的沉下心去学习传统的非遗技术已很少了。因为现在生活条件也比较好,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去吃苦。我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人连基本的雕刻技巧也还没有掌握”,黄小建坦言,“其实‘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用心地跟有经验的老师傅去学习,并且持之以恒,你的人生会有很大的收获。”
每年10月,是郑芬兰的旅行季,她一般10月3日以后启程,背上露营的物品就出发。她的“背包客”旅程要寻找的是逐渐在这个时代消失的物件、农家织布机上的一个重要机件——梭子。
说起跟梭子的不解之缘,郑芬兰说:“我是一个从浙江磐安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山姑娘’,我的母亲叫郑小花,是当地土布纺织技艺的传承人,她能同时使用8个踏脚板进行织布。我从小跟着母亲打下手,在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土布纺织的全部技艺。在一次去贵州的旅程中,我在贵州见到了一个当地兴义布依族的民间织布老人,她见我很热爱传统的土布纺织技艺,也是把一把陪伴了她60年的梭子送给了我,从此之后,我就踏上了收藏梭子之路。”
据悉,目前郑芬兰已经藏梭14000余把。“我走了十五年,只有自己明白,每一次背上行囊出发的时候,下一段故事,下一把梭,总会在路上等我。每次收到大家寄给我的梭子的时候,我就知道,在寻找梭子的路上,永远都不只我一人”,郑芬兰说,“十五年来,随着梭子的数量的增加,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开一个面向大众的公益性梭子博物馆。”
2012年,土布纺织技艺正式被列入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芬兰因为对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了土布纺织技艺非遗项目代表继承人。“2014年,我在杭州开了土布生活馆,展出了我们家祖传的织布机,以及我这么多年来收集的上万把梭,我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传统的土布纺织技艺,来看看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梭子,因为每一把梭子都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印记”,郑芬兰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郑芬兰还携手杭州市下城区举办了“土布环保书皮项目”,该项目从2014年启动,旨在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土布环保书皮,用土布来代替纸张,从而让孩子们体验到独特的非遗魅力。在2017年,“土布环保书皮项目”共走进了浙江省11个省市的22所小学,为杭州市的青少年提供了2000份免费缝制的环保书皮体验券。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浙江民间艺术传承和发展工作,也是希望非遗爱好者能进一步了解土布文化的特征与发展状况,回味曾经的农耕文明,感受中国民间艺术的灿烂辉煌”,郑芬兰说。
论坛当天,杭职院内还举行了非遗技艺现场展示与体验,内容有金石篆刻、雕版印刷、全形拓、纸伞制作等中国古代传统非遗技艺。除此之外,还举行了学生文化创意类作品展销会。
“传承是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举办此次非遗论坛是为了让大学生传承非遗文化,这既是艺术和技能的双重学习,又是最好的保护方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张洪宪说,“非遗传承不单单是技艺的传承,更需要‘匠心’的培育,今后我们要培养我们的学生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注和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刺绣是项慢工活,必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一辈子就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到极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杭绣代表性传承人陈水琴说。
目的是保护重要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骨干,鼓励其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带动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水平。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