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2023年第6期|谢春平 雷健:亮剑长空

时间: 2024-02-02 11:04:02 |   作者: 皇族rng官网

产品描述

  出击,出击,雷霆出击!“战神”呼啸冲天,铁翼每振动一次,航迹每延伸一米,都是在驰骋海空、亮剑长空,打造空中堡垒,守护壮美山河。

  海风萧萧,波涛汹涌,靶船飘摇在苍茫的大海显得这么渺小。这一天,空军“金飞镖”竞赛考核打响,这是空军飞行人员突防突击能力的重要证明,夺“镖”是每个优秀“猎手”梦寐以求的荣誉。

  伴随天边传来轰鸣阵阵,一道“裂口”撕破了和谐的碧海蓝天。循声望去,只见四架战机相继飞掠,紧接着几道寒光闪过,水与火之中靶船应声消失,化作了飞溅的碎片。

  时任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大队长王建岭顿感肩头一麻,神经高度紧张的他第一反应是安全带弹开了,回头看去,映入眼帘的却是武控师的笑脸,原来是炸得太准,战友一高兴在他的肩膀上重重捶了一拳。

  当然,对于历史厚重、战功赫赫的飞行二大队来说,比武竞赛摘得桂冠本是家常便饭,然而这次夺冠却非同一般。

  按照比武计划,战机陆续开车滑出,可本该按计划一同起飞的王建岭机组却在如此关键时刻因故障趴了窝。顾不上刚熄火发动机没有降的高温,机务官兵争分夺秒展开了抢修工作。

  五分钟、十分钟、二十分钟……秒针飞速旋转着。机组成员不时将头探出舷窗,或干脆直接跳出机舱在机翼旁来回踱步,反观王建岭,只是静静用手在地图上比划着什么,泰然自若。

  “干着急可没有用,排查隐患,调整航线,把你该做的做好了,我们才能赢!”越是危急关头越需要冷静。这位安全飞行超过三千小时的老机长用平静的语气向身边战友传递着信心。

  “好了好了!故障已经排除了!”副驾飞行员抹去表盘上的汗珠,发现此时已经比预定起飞时间晚了二十二分钟,前方飞机已飞出几百公里!

  兵贵神速,分秒之差都决定着胜负,在备战打仗一线的机长王建岭更是懂得这一个道理,但他也不禁因此在心里打起了鼓:

  上,既要考虑贻误战机可能夺冠无望,又要考虑长途高速奔袭给飞行带来的风险隐患;不上,固然安全,但团队精心备战多年的成果一定得不到验证,金牌也必定无法收入囊中。

  追!绝境面前,王建岭当机立断,随即与指挥组沟通对接、重新规划航迹、驾机滑向起飞线……

  油门推到底,机身的剧烈震颤与发动机的猛烈怒吼声一瞬间淹没了整个机舱。王建岭紧握驾驶杆,心里一遍遍说着:“老伙计,争口气,今天就让他们尝尝厉害!”

  战机体型巨大,迎着将近极限的速度持续追击,存在很大解体风险。为了荣誉,为了尊严,为了胜利,王建岭他们拼命了!

  终于进入轰炸航线前,以逼近飞机性能极限、逼近心理生理极限、逼近编队协同极限的速度高度与鹰群完成了会合。

  四架战机连续完成两轮精准轰炸后,又在低气象条件下以精准着陆课目满分的成绩实施备降,最终他们不负众望,总分位居榜首,一举夺魁。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充满着无数未知状况。从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来说,这场比武正是战争的预演。即便在如此极限条件下仍旧能力挽狂澜,对这个团队却并非偶然。

  英雄辈辈出,辈辈也相同。今年,中宣部授予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们是“奋飞新时代的空中铁拳”。王建岭机组也只是这支英雄部队的一个小小缩影。

  让我们跟随笔者一同探寻这场比武背后的故事:奋进新时代,他们是如何一次次在强军路上续写忠诚,劈波斩浪;紧攥战略铁拳,他们又是怎样手握重器,让战机怒吼响彻祖国云霄。

  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在斗争第一线捍卫国家主权,守护民族尊严,早在七十多年前,这支英雄部队就曾让不可一世的敌人领教过他们的厉害。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面对鸭绿江畔熊熊战火,他们为战而生。次年冬天,成立还不到一年飞行二大队就奉命出征,轰炸位于朝鲜西海岸以南大和岛上的敌情报指挥机关。

  面对以美军为首、身经百战的“联合国军”,时任大队长韩明阳率九架轰炸机在我方飞行员平均岁数只有二十岁,人均战斗课目训练还不足二十小时的情况下赢得了全胜。

  此次战斗,他们精准炸毁敌建筑设施四十余幢,炸死敌少将作战科长等六十余人,投弹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九十,首开人民空军航空轰炸作战样式先河。

  有了战机的先期成功打击,后续部队得以轻松顺利登岛,继续将战果扩大。诞生之初,这支部队就荣立集体二等战功。

  穿越时空,七十余年斗转星移,他们初心未改,历久弥坚。如今,当年的战斗精神在每一位后继者的血脉里依旧滚烫,不断激励着他们续写着新的辉煌。

  说起大和岛作战光荣传统的传人,就必须提到这支部队里曾两次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的原大队长李锐。

  走进前任大队长李锐的宿舍,很难不注意到他床头的一角:天空蔚蓝广阔,只有几朵丝绒般的对流云滑过座舱之外,不远处的海湾里,几条渔船轻轻浮在碧绿的水面,一动不动。

  “你再仔细瞅瞅。”顺着李锐的手指,笔者方才看到远处的玉山主峰时隐时现,一架“战神”轰-6K盘旋此处俯瞰着大地,似乎正轻轻扇动着翅膀,展示银灰色的羽毛下耀眼的八一军徽。

  这张李锐最喜欢的战巡相片,拍摄于二〇一八年五月的玉山地区。每每看到这一个画面,他总是难掩心中的澎湃,欣赏片刻后他的嘴角又会浮现出一抹自嘲的笑:“为祖国巡航已成常态,回想这场景咋还能这么激动!”

  二〇一八年初,上级决定派遣极具战略威慑力的轰炸机部队进行夜间绕岛飞行,这个担子自然落在了李锐肩上。

  按照任务计划,需派出两架战机,从巴士海峡前出,自南向北绕飞宝岛。空情态势复杂多变,加之是夜间飞行,目视条件较差,任务风险和难度直线上升。作为任务负责人,李锐感到压力重重。

  李锐平时说话大大咧咧,走路风风火火,可工作起来却又心细如发、滴水不漏。为确保任务万无一失,出征前一周,深夜的学习室里总能传来李锐那淡淡的豫东口音。

  从对方兵力部署到机型性能,再到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置预案,事无巨细他都要反复和战友预想预演,兴致上来了有时一晚只用睡四五个小时。

  出征的日子终于到来,这晚的风格外凉爽柔和,高大的杨树静静地守护在机场另一侧,拦鸟网边的风向旗一动不动,只有几声蝉鸣偶尔扰动这样一个世界的寂静。

  晚饭后,偌大的机场空空荡荡,只有李锐一个人的身影无限拉长。他轻抚着战机的每一处肌肤,连关键处的螺丝都不放过。

  按照计划,两架轰-6K在战友的注视下开车滑出,缓缓驶向起飞线,怒吼着,呼啸着,扶摇而去。

  星星灯火逐渐黯淡,随着祖国大陆的海岸线越来越远,目标也在一点点抵近,李锐的神经随之紧绷起来:

  屏显上不断出现对方雷达跟踪照射的提示,耳朵里不断传来告警器的告警声,整个机舱里都充斥着紧张的气息。

  尽管在前期任务准备时,李锐已与经验比较丰富的兄弟单位做过交流,了解了对方的相关情况,但看着雷达上慢慢的接近的光点,他紧握着驾驶杆的手心还是忍不住微微冒起了汗。

  很快,两架陌生战机直扑而来,其中一架迅速抢占了攻击位置,另一架则抵近查证,对方战机时不时左右摇摆掀起机翼,即便月色朦胧,但机翼下的导弹还是显得格外刺眼。

  “在自己的领海上飞行,没什么好担心的,大家集中注意力!”李锐一边操纵着飞机,一边用沉稳的语气给机组人员传递着信心和勇气。

  “当时最近距离仅有几十米,随时有可能擦枪走火。”回忆起当时情况,李锐至今记忆犹新。

  在民族尊严和军人使命面前,作为团队的主心骨,李锐知道他必须冷静指挥编队按照预定航线继续向前。

  雷达上的光点慢慢的接近,两架外军机一直伴飞,不时还做出准备转向的机动动作,企图迫使我们的战机一同转向。

  情况十分危急,一旦处置不当,不仅飞机和人员会面临危险,更会造成重大政治影响,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任务出发前依据气象预报,任务海域有少许积云,但此时天气突变,乌黑色的云团在远处张牙舞爪,战机也开始因强烈气流而剧烈颠簸。

  此时双方拼的就是一口血气,就看谁能挺到最后。平常看着和蔼可亲的李锐瞬间横眉冷眼,他把飞行头盔推得高高的,目光如炬,满是坚定,像死守国界线的边防战士一样丝毫不退。

  云团越飞越近,越聚越大,随着能见度的降低,机身颠簸也愈加明显,战机仿佛随时要被风暴吞噬。

  千钧一发之际,对方战斗机虽往外侧后退了一截,但却没有要立即撤走的意思;又过了大约两分钟,对方见我官兵始终未露一丝怯态,才彻底死了那份心,悻悻而去。

  有如神助一般,此时远处一道亮光射来,李锐立即驾驶战机朝着云缝飞去,不久便成功冲出了云层包裹。

  旭日东升,黑暗也逐渐散去,两架轰-6K正好嵌入在身后的玉山,伴随清晨第一缕阳光照拂,格外壮美。

  玉山起伏,静卧在阳光之下,对它们来说,一年,十年,一百年,时间好像并不存在。

  日出的殷红像是从它后面流淌出来的,有着透明的感觉和立体的意味,它在群山之巅一动不动,沉静地注视着人间。

  当巡弋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他们似乎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经受百年屈辱后的扬眉吐气。

  随后的飞行中,尽管不断有外方战机逼近干扰,但他们丝毫不为之所动,驾驶战机稳如泰山,让对方最终只能无功而返。

  向海图强、敢于斗争,他们改装不到十个月就飞向远海,大队先后百余人次受命圆满完成南海战巡、岛礁巡航、前出岛链等任务。

  纪录不断被刷新着,大和岛作战光荣传统的传人们在祖国的大好河山描绘着忠诚航迹;他们经年累月持续巡航,为祖国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那年盛夏,蜻蜓低飞,莺燕盘旋。时任大队长的李晓松奉命带队执行岛礁巡航任务。

  然而天公不作美,轰隆隆雷声不时从天边传来,李晓松正伫立在窗户前,欣赏着天边躁动不安的“乌墨翻飞图”。

  不久,云层便开始倾吐雨珠。此时气象部门也通报:半个小时后,机场上空的云层将会更厚,雨势还会加大。

  果不其然,不一会儿乌云低飞,风吹雨斜,由远及近,伴随远方一声闷雷,厚积已久的大雨倾盆而下,散漫成无数道雨幕阻隔在战机与跑道的尽头。

  不同于小型飞机,轰炸机由于自身体积大、重量大,雨中起降时,稍有差池,很容易发生危险;但如果不按时起飞,任务又势必会受到影响。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李晓松,重压之下的他却显得举重若轻:“好一个‘黑云压城城欲摧’!正好有一阵没用大雨‘洗’过飞机了,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能飞!”

  回想起二大队改装轰-6K后不久的那个夏天,同样是连绵的阴雨阻挡了雄鹰高飞的征程。

  既渴望提升战斗力,又对恶劣天气实施起降心里没底,那时水泥色的乌云对他来说就是挡住战机的“混凝土墙”,陷入两难的李晓松急得干瞪眼,直挠头。

  一些同志有顾虑:“刚刚改装,低气象条件下谁也没有飞过,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

  李晓松一咬牙一跺脚:“若是打起仗,遇到低气象就不飞啦?现在可不是担心这担心那的时候。”他倏地站起来说,“要飞算我一个!”

  面对机组的“请战书”,团领导再三权衡,定下决心:“打仗不分天气,这道关,必须闯!”

  为此,他们认真分析飞机性能和飞行员技战术水平,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一般气象条件到复杂气象条件,从复杂气象条件再到极端气象条件……

  临近K时,雨势有增不减,如注的雨线使机场能见度降到仅一公里。当再次面对复杂气象条件,李晓松镇定自若。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架轰-6K在李晓松的带领下,缓缓滑出,驶向起飞线。

  惊雷乍起,狂飙扑面。K时,他猛门,跑道上的积水被发动机的咆哮所震慑,唯恐避之不及,战机“破浪”腾空而起,机尾闪烁着的信号灯不久便消失在茫茫大雨中。

  尽管当天飞机重达几十吨,但在强烈气流的影响下,战机如同一架“纸飞机”,在风中摇摆不定。

  “不要慌,保持好状态!”灰色的云团和雨幕遮挡了机组的视线,经验老到的李晓松一边紧盯仪表,一边和右座飞行员紧握驾驶杆,全力保持战机姿态。

  伴着发动机的轰鸣,战机穿云而出,阳光照进座舱,给他的全身镀上了金色。他的眼眸里,也闪耀出两团金色的光芒,仿佛就是这光发功驱散了所有阻挡起飞的云。

  机组所有成员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笑容,李晓松半开玩笑地说:“哪怕天上下刀子,只要一声令下,我们也能全天候出击!”

  轰炸机作为大国重器,要想充分的发挥其实力,只敢“全天候”可不够,能实现“持久战”更是硬指标。

  按照演习方案,李晓松等十余名飞行人员将在三个演练日内,通过多个波次对对方诸多目标进行模拟打击。

  尽管此前他们多次参加类似演习,但这次的演练所采用的形式却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车轮战”:每项任务之间衔接紧密,有时下了飞机后只有两小时休息,加班加点准备下一个任务是“家常便饭”。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甚至,那几天有时都已无‘熄灯’的概念了。”武控师夏胜鹏回忆说。

  演习就是实战,尽管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不断冲击着大脑,但所有官兵都在咬牙坚持。

  临近任务时分,李晓松用凉水拍打脸颊,深吸一口气,登上战机带领机组率先开车滑出。

  随着战机进入某海域,不断出现的告警声让氛围陡然严肃起来。按照“战前”协同,机组迅速利用干扰机布下“电磁走廊”隐匿踪迹,随后朝着目标快速机动。

  此时“战场”之上,双方参演兵力已呈犬牙交错之势,李晓松不断观察着周边动态,不时有“敌”战机在远方快速机动。

  李晓松迅速调整飞行姿态,武控师将数据输入火控计算机,导弹随即发射了出去,而后战机大角度迅速跃升脱离了战场。

  来不及庆祝,任务归来后参演官兵稍作休息便展开复盘总结,随后又投入下一个任务课题的准备中。

  月光温柔,最后一架战机凯旋,星河璀璨,辉映着机翼上的八一军徽。他们了解,战斗还将继续……

  地面,仿真靶标借助地形环境的掩护,藏身在山野之中。云端,轰炸机如展翅大鹏,电光火石间一击摧毁。

  透过舷窗,在待战多时的张九木看着战友前几轮轰炸后升腾而起的朵朵烟团,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02,到你们了。”加速,转向,一收到指挥所的作战命令,他们就立即奔向指定空域。

  正当他准备锁定目标时,耳机里却突然传来地面指挥所的指令:“更换攻击目标。”

  原来,前一波次攻击中,“敌”高炮阵地没有被完全摧毁,指挥员临时决定,由他们做补充打击。

  收到指令的那一刻,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离K时只剩两分钟,突然更换目标,行不行?

  武控师——大伙目光的焦点不约而同射向了这个决定着轰炸成败举足轻重的角色。此时的张九木,正一言不发地快速输入着新目标的数据,计算着各类航行诸元。

  “给我一点时间,投弹窗口稍纵即逝,一步错就会步步错。”听闻张九木的话,机组屏息以待,机舱内只剩下飞机的轰鸣声。不一会儿,一条指向高炮阵地的航线成功构建。

  “转向X度。”关键时刻张九木给出指令,战机随即调整航向,按照新规划航线加力前行;随后,他接入盲轰模式,控制光电转塔搜索识别目标。

  “锁定!”听到张九木肯定的声音,机长稳稳地控制飞机航行姿态。研判投弹条件后,他果断切换到光电轰炸模式。

  虽然指令突然,但机组仍然保证了K时准时起爆,阵地被彻底摧毁,指挥组惊叹:“这是用非制导炸弹打出了制导导弹的效果。”

  他们既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在数千米高空找寻芝麻大小的靶标,捕捉转瞬即逝的战机,一剑封喉,实现精准“狙击”;同时也要精算妙算,用笔端在广袤苍穹绘制航线,指引战机穿云破雾,飞行万里不迷航。

  谈及如何成为优秀的武控师,大队武控师张九木认为,除了处变不惊,神机妙算更是关键。

  这次考核不仅设置了多维立体的地面防空火力网,并且首次将轰炸模式由低空轰炸改为中高空轰炸。

  高空轰炸,可以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规避敌防空火力,保证自身安全,实战意义很高,但弊端也很明显:

  相较于低空轰炸,因投弹高度较高,弹道受风速、空气中水分含量、气压等因素影响也更大,往往一点失误,就可能偏差几十米。

  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张九木、杨军、黑永宝等几名武控师主动请缨,联合担负起课题攻关任务。

  为了摸索轰炸规律,他们提取分析了百余条有代表性架次的投弹信息,争分夺秒地研究、推演、计算,反复比较弹着点,科学分析空中风速、温度、湿度、场压等因素对弹道的影响。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上高原、赴戈壁、飞远海……他们还多次利用任务时机,摸索不同地域、气象条件下的投弹计算规律,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成功建立出精密数学模型。

  精算制胜,智勇兼备。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们成功斩获了“金飞镖”桂冠。

  西出阳关口,大风刮人走。那天,作为上一届“金飞镖”得主,尽管他们手握“算数秘籍”信心满满,但终因空中气流太大铩羽而归。

  吃一堑长一智,这次失利,给张九木敲响了警钟,也让他们意识到,以往轰炸时主要是依靠手算,耗费时间多,无法在天气突变情况下快速得出计算数据。

  空中留给机组成员计算的时间确实非常有限,如果执行任务时使用软件替代传统手算,那么即使天气骤变也能快速、精确计算参数,确保命中目标。

  说干就干,张九木立即对前期数据来进行分析并细致整理,黑永宝利用掌握的计算机知识,迅速展开编程建模。

  杨军开玩笑说:“别看我们木哥眼睛不大,那可是一个显微镜,走到哪里都是在‘找茬儿’,只要能打得更准,他能想尽很多方法,有时候还跟自己过不去!”

  经过集体攻关,他们终于研发出高空投弹计算软件,经过不断验证,计算时间较过去缩短五分之四,而且将投弹命中率提高近百分之二十。

  如今,这套软件已经逐渐完善成熟并在全师推广,成了“战鹰神眼”的制胜法宝。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怎么样才可以让祖国和人民放心?他们的回答是——时刻准备着。

  准备着,不是简单的思想准备着,更是要在一次次对标实战、超越实战的打赢历练中时刻准备着。

  二〇二一年,某实弹战术演练在某海域打响。按照计划,飞行员李囿谕和武控师魏翔将进行A型导弹海上实弹打靶训练。

  此前,他们已多次进行过A型导弹的发射任务,如果继续按照常规打法,非常容易就能取得好成绩。

  “A型导弹,真打起来很容易被拦截啊,老这样可不行,咱得换个打法。”接到任务后,李囿谕和魏翔立即要来了A型导弹的相关数据。

  “这一仗咱们就用个新战法,摸一摸这弹的潜力。”经过几日的分析,两人一拍即合。

  这种攻击方式,能大大的提升导弹突防概率,有效缩短敌反应时间;但弊端是因为受天气影响大,留给机组搜索识别海面目标时间短,难度也很大。

  因为新战法难度太大,且以前部队没有尝试过这种攻击方法,听到他们的想法后不少人都劝李囿谕和魏翔要谨慎。

  “不能天天喊‘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一到关键时刻就‘前又怕狼,后又怕虎’。”俩人一合计,还是敲开了团领导的门。

  那天早晨,天刚蒙蒙亮他们就起了床,一边刷着牙脑子里还在预演着投弹和拉起的画面。

  坐进战机,接到起飞指令旋即奋力一跃冲入云霄,窗外几团浮云的点缀,让湛蓝色的天空有了边界,海平面的圆弧显现着地球的外形。与辽阔的海平面相比,战神显得那么孤独而渺小。

  尝试新打法,激动又忐忑。他们心中既升腾起一股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豪情,也有种仰观宇宙沧海一粟的惊叹。

  拉回思绪,他们很快就到达了发射阵位。魏翔迅速完成数据装订等一系列工作,并果断按下发射钮,导弹随即脱落,进入巡航,一切就如任务预想的那样。

  就在他们信心满满时意外却发生了:导弹发射一段距离后,制导画面突然卡滞不动,并出现报错提示。

  此时,留给他们修订导弹的时间仅剩几十秒,如果错过最晚截获控制时机,不仅精度得不到保证,还可能引发安全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魏翔屏息凝神,死死盯着显示屏,关键时刻,他抓住了画面卡滞间隙,迅速调整瞄准框,在最后一刻成功锁定目标,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次新尝试,他们不仅验证A型导弹相关能力,同时也发现了技战术运用中的短板,为后续研战练战积累了宝贵经验。

  战斗中,“准不准”不会是轰炸机面临的唯一难题。从“打得准”到“打得赢”,他们不断在备战中转变战训观念。

  烈日当头,靶标在蒸腾的水汽中若隐若现。王蕾机组进入轰炸航路后,由于空中风向突变,弹着点出现了偏差;但在讲评中,令大家意外的是,指挥员却给出“优秀”的成绩。

  时任大队长王建岭解释道,按照当日靶标特点和炸弹威力,靶标已被摧毁;同时,机组在突防过程中,根据真实的情况合理选择战术,对设备的使用恰到好处,因此综合评估成绩“优秀”。

  考核前,他们专门进行了长时间针对性训练,官兵们不负众望,打出了满堂彩的好成绩,可谁知非但没受到表扬,还被上级严肃批评。

  “明明都命中了目标……”官兵们不服气。考核组当即反问:“脱离不做规避动作,也不释放干扰弹,当别人的防空火力是摆设吗?”……

  会后大队官兵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们总结出:以往实弹考核重在检验单课目训练水平,命中精度是硬指标,为了打得准,飞行人员的精力大多放在投弹上。

  然而随着现代防空预警、拦截体系日益完善,已经不能仅仅看“投得准”,还要看能不能“突得进”“撤得回”!

  思路一变天地宽,训战一致的认识偏差被重新审视,结合近几年执行重大任务的经验,“从超越赛场到面向战场”“从比武夺冠到追求打赢”“从击败对手到达成目标”,一茬茬实战化理念逐渐颠覆了老的思维惯性。

  在他们的建议下,团里结合实战要求重新设定评判标准,由过去仅由投弹精度评判突防突击成绩的做法,改变为根据敌情背景、任务性质和挂载武器的实际因素,以实战的标准衡量任务实施的不同阶段,并赋予不同的分值和权重。

  毁伤效果不好要扣分,隐蔽突防、电子对抗、规避脱离等方面达不到标准也要扣分……考核时战斗员开始不再只关注命中精度。

  全新的训练考核标准对飞行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训练结束后,他们不仅关注打靶成绩,并且要对设备使用、战术战法运用等情况展开复盘。

  训练之余,飞行员开始主动学习建筑学、材料学,研究探讨不一样目标的最佳毁伤弹着点……

  “从以前‘天天围着靶场转’,到现在‘时时对标战场练’。虽然这两年打靶命中率较往年出现一些波动,但现在的训练效益已经产生了质的变化。”大队武控师张九木深有感触。

  靶场虽连接上了战场,但“打靶不常有,而模拟训练常有”。为将战斗力提升日常化,二大队官兵通过设计虚拟技术破解了导弹训练难题。

  “进入阵位,准备发射!”盛夏时节,团模拟机中心,武控师周波正戴着VR眼镜,坐在导弹发射模拟器前,进行着M型导弹模拟攻击训练。

  随着导弹不断回传画面,周波迅速把过操纵杆,稳稳套住目标,完成截获锁定等一系列动作,完成了导弹模拟打击。

  “呵!真过瘾!”想象着导弹打在目标上绽放成的美丽烟火,心花也随之怒放了。体验过后周波十分兴奋。

  “VR导弹发射模拟器能够真实地模拟座舱环境和导弹发射流程。戴上VR眼镜,便进入到了一种沉浸式的环境中;加上教官在一旁悉心指导,能更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今年的实弹打靶底气就更足了。”

  某型导弹制导方式新,可控时间短,操作者必须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完成目标发现、修正、锁定等一系列动作。经常性组训难,过去,年轻官兵只能向老飞行员请教经验,缺乏直观的操作感受,影响战斗力的整体提升。

  二〇一九年,大队飞行员张成梁执行某型导弹海上实弹打靶时,在突遇电磁干扰的情况下,尽管最终凭借着过硬心理素质成功命中靶船,但过程却让他心有余悸。

  “当时就想着,要是能有个地面模拟器就好了!”任务结束后,张成梁就找来模拟中心主任袁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开始相关创新研发工作。

  可由于VR技术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仿真技术等多个专业,几个月后,他们就遇到了研发瓶颈。

  张成梁立马眼前一亮,他赶紧带上资料找到派驻科研人员,向他们展示了前期研究成果,而他的想法也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兴趣,随即双方开始了共同研发。

  思想的碰撞让张成梁感到视野更加开阔,除了飞行训练和日常研究准备,每天晚上他都要与研究人员探讨交流,研究室里的灯经常亮至深夜,对此他毫无怨言,目的只有一个——让这套模拟器尽快投入实战化教学。

  二〇二二年三月,VR导弹发射模拟器研发成功,迅速成为团里实战化训练的一柄利器。

  团武器控制主任郭伟介绍,这套模拟器可以模拟复杂气象条件和电磁干扰环境,武器控制员进入导弹实弹训练前,团里利用VR导弹发射模拟器开展模拟训练,让飞行人员在地面练习相关动作操纵要领,提前熟悉实弹的操纵感觉,大幅度的提升了训练质效。

  强军路上,他们风雨兼程,从摸索到掌握,从熟练到突破,从极致再到创新……他们过关斩将,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深挖装备潜能,不断对标真实战场。

  步步为营,步步为“赢”!短短数年战机就被他们锻造出丰满羽翼,尖锐利器,实现了这支轰炸机部队整体战斗力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天空的东南方,云霞翻涌,一轮巨大的红日燃烧着上升,金红的光泽照亮了洞开的大门,数架战机刺破乌墨直冲云霄奔赴某空域开展突防突击训练。

  飞行前夜,已经五十岁的“老飞”魏孝纲仍像往常一样,在灯下仔细对比训练数据,认真分析两名参训新飞行员的训练情况,预想着第二天训练中的风险点。

  作为大队资历最老的飞行员,他安全飞行超过六千六百小时,执行过上百次大项任务,历任中队长、大队长、团参谋长等职务。

  因编制体制调整,魏孝纲历经“长改员”,从机关领导变成一名普通飞行员。起初,有人担心他“有想法”。

  魏孝纲也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当年十二月,他担任机长带领机组出色完成西太远海训练任务。

  二〇一八年,接到空军“金飞镖”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任务时,团里考虑到魏孝纲年纪偏大,把他作为备份,但魏孝纲身份“备份”思想不“备份”,积极参加各项任务准备。

  期间,魏孝纲不慎患病,一度身体不适、上吐下泻,战友让他多休息,他却经常拔掉输液管偷偷溜回研究室、训练场。一同执行任务的机长回忆道:“老同志了,让他注意身体,可全都劝不住。”

  凭借充分的研究准备和过硬的飞行技术,他硬是从“备份”升为“主打”,并在考核当天带领机组长途奔袭数千公里,精准摧毁靶标,与师里的兄弟单位包揽了此次“金飞镖”团体前两名。

  这些年,魏孝纲始终冲锋在演训一线,累计执行南海战巡、体系对抗演习等重大任务达二十余次,多次受到上级表彰。面对一份份荣誉,魏孝纲的脚步却更急了,身上的责任也更重了。

  同年,因技术过硬、经验比较丰富,魏孝纲被任命为轰-6K首批教官,面对部队亟须的人才储备,他毅然担负起年轻飞行员教学改装任务。

  接到任务后,他迅速转变角色,倾尽所能托举雏鹰展翅高飞。哪怕带教的新飞行员取得了一点进步,飞行教官魏孝纲都能乐呵半天;对他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见证新飞行员的成长。

  四月的一次飞行,魏孝纲带领新飞行员黄诚进行差异训练。作为今年分到大队的新飞行员,黄诚即将迎来三级副驾驶考核——这是飞行员生涯中成长的一小步,却对新学员来说却是一大步。

  “我一九九二年入伍,大队最年轻的新飞行员一九九九年出生,我飞行时间比他的年龄还大。”看着右座上的黄诚,魏孝纲满眼慈爱。

  在他看来,自信是进步的阶梯,在飞之初要多鼓励、多指导,帮助学员根植信心、培养良好习惯。

  有人形容,飞行教官的工作是“将两个人绑一起在刀尖上起舞”,既劳心费力,又要承担很大风险,但魏孝纲乐此不疲。

  一次训练着陆阶段,黄诚驾驶战机对准跑道,突然,飞机出现坡度偏差,情急之下,黄诚猛地一压舵。

  这突如其来的操作让教官魏孝纲心里猛地一惊,他迅速接过驾驶权,操纵战机修正偏差,战机恢复平稳,顺利着陆。

  飞行讲评时,指挥员将这起修正偏差过大的案例当作问题素材。台下的黄诚满脸自责,当时的场景在他脑海中不断循环,久久不能平息。他直言:“当时情况没有处置好,自信心比较受挫。”

  黄诚的想法早在魏孝纲的预料之中,但他没选第一时间与他谈心。作为一名老教官,他更看重因材施教,平常留心观察每个学员的特点,量身定做带教方法。

  “先让他自己悟,再找时机答疑解惑,这样才可以解开心结、卸下包袱,帮助他轻装上阵。”

  第二天一早,看到黄诚仍然不在状态,魏孝纲知道火候到了。他找来黄诚,开门见山说道:“当时的情况是飞机本身的问题,情况判断非常正确,但是修改的动作粗了点。”

  看着黄诚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魏孝纲继续对问题原因、处置措施做全面讲解,拆解错误操作一步步分析,让黄诚对这项特情处置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飞行找回了信心。

  之后的一段日子,魏孝纲趁热打铁,带黄诚在模拟机上讲解示范各类常见的特情处置,并指导他反复练习。在魏孝纲的悉心指导下,黄诚越飞越熟、越飞越好。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但魏孝纲却认为,高徒亦能成就名师。四月底的三级副驾驶考核,黄诚以近乎满分的成绩顺利通过,看到徒弟取得成绩和进步,他心里也成就感满满。

  万米高空,被魏孝纲化作了一方桃李芬芳的讲台,他始终像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飞行教官岗位上。近一千二百小时,他孵化一批批年轻雏鹰破巢而出,他以自己的涓滴之力,将战斗力汇入备战打仗的澎湃浪潮。

  胸怀南海砺剑锋,志在蓝天铸铁拳,无论任务急难险重,还是日常练兵备战,魏孝纲始终把第一梯队,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

  如今,和他同批入伍的战友,有的转业到地方拿着高薪,有的提升到了上级机关,还有很多带教的“徒弟”当上了师团领导,但魏孝纲始终坚守在飞行一线,用赤诚之心践行一名空军飞行员的责任与使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雄的土壤总是能孕育出新的英雄。魏孝纲不只代表他自己,更是这支部队“老飞”群体的真实写照:

  魏孝纲二十多年的老战友夏胜鹏,改装那年四十三岁,飞了二十多年老机型的他本可申请继续飞原来的机型,但他偏偏选择了充满挑战的改装;用他的话讲,“飞行员任何一个时间里都要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做好为祖国守蓝天的准备。”

  “老飞”李民兴与魏孝纲共同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数十次,确诊癌症时四十六岁,医生判断“想要再飞已不现实”。但他舍不得毕生的飞行事业,术后归队,他常到操场观察天气,侧耳倾听战机轰鸣,每天都在为复飞准备。最终他以顽强毅力战胜病魔,历经重重磨难,时隔十三个月重返蓝天,大家佩服地称他“打不倒”的蓝天勇士。

  精神是能够传承的,“老飞”们无疑化作了这支部队的精神灯塔,他们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用自身一言一行引领强军路上无数前赴后继者雷霆出击;他们初心永炽,奋飞在前,努力扛起这支英雄部队传人的无限忠诚和铁血担当。

  “This is PLA Air Force speaking(我是中国人民空军)……”二〇二一年珠海航展期间,一段展示该大队与外机喊话的录音席卷互联网,一口流利的口语充分展示了大国空军自信。

  循声看去,浓眉大眼,笑容阳光,身材健硕,这就是与外军对话的飞行员穆特发·艾利。他颜值颇高,用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明明可以靠脸做偶像派,却要用努力做实力派”。

  二〇一三年高考,穆特发·艾利以英语单科仅扣四分、总分超过重本线二十八分的成绩,考入空军航空大学飞行与指挥专业。

  进了军校,为了能在近乎“变态”的淘汰率下“幸存”,穆特发·艾利从大二开始每年假期都猫在图书馆,连续三年都没有回家见到爸妈。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繁重的课业和训练中凭借优异的表现脱颖而出,连续两年受到学员队嘉奖,毕业时被评为全优学员,并光荣入党。

  放下行囊,教导员就拉着他来到大队荣誉室,一座座奖杯,一枚枚证章,围绕着那面记载大和岛战斗历史的浮雕墙。

  “当年我们首任大队长韩明阳,在接到轰炸大和岛命令的当天下午就找陆军兄弟部队借来了一摞大比例尺地图,足足装满了几十个飞行图囊,这个就是这里面之一。”

  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韩明阳带领全大队几十号官兵将地图铺满整个院子,他们跪在地上一条条数等高线研究地形,一直到夕阳西下阳光散去才肯罢休,硬是让一张平面的地图在他们脑子里“立”了起来。

  到达作战海域,许多大小不等的岛屿出现在韩明阳面前,靠着战前刻苦训练和对敌情的透彻了解,在轰炸机距离大和岛还有三十三公里之遥时,那个中部稍凹,矗立着白色小楼的狭长岛屿被他一下锁定。

  那就是大和岛,敌人的指挥所!韩明阳一压机头,调整航线,率领机群朝着目标扑去。

  后来,穆特发·艾利把他听到的故事描述给小将张朝奇,张朝奇也认真记在了心里。

  这是空军领航业务顶配水平的“华山论剑”,来自各单位的八十余名空中武控师将围绕七个综合课目展开激烈角逐。

  “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尖子能手比,自己是一名十足的‘菜鸟’!”当得知能代表战区空军参赛,张朝奇十分激动,但考虑到与对手在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差距,他感到压力山大。

  看着大队组建不到一年,先辈们便驾驶战机前往大和岛,完成首次轰炸任务的光荣事迹;听着战前刻苦准备,敢啃硬骨头的故事,张朝奇被深深感染了。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了弥补与对手的差距,张朝奇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备战准备中。

  他一遍遍研究地图作业,练习任务规划,针对轰炸机突击的各类目标,专门找资料分析,重复重复再重复。那段时间,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成为张朝奇日常的主基调,紧张枯燥的训练让人有些窒息,但张朝奇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近三个月的扎实准备,亮剑的时刻终于到来。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张朝奇顺利通过理论基础考试,但随后的地图作业和任务规划,却让他的心一下跌落谷底。

  原来,备赛阶段,张朝奇准备的方向一直是以海上目标打击为主,研究海上远距离低空突防;但这次考题却是陆上多目标打击任务,并且要求在三小时内将两项任务完成,对他这样一个新手而言,难度不言而喻。

  “再难也要上!”张朝奇回忆,拿到题目的时候,脑袋一下子都懵了,但想到英雄传人的身份,想到肩上担负的使命,便强迫自己迅速冷静下来。

  基础理论竞赛已与第一无缘,现在比较拿手的地图作业也与前期的准备相差较大,他必须在别的项目上取得突破。在周密考虑后,他调整好计划,接着投入到认真备战之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朝奇以九十五分的成绩斩获任务规划第一,被评为领航能手。

  重拾信心的张朝奇也越战越勇,随后理论法规团体竞赛中,他和其他两名参赛选手沉着应对,最终以远超第二名的成绩,斩获团体竞赛第一。

  顺着陈列柜继续缓步向前,一张特殊的祖国地图映入眼帘。要说令穆特发·艾利印象最深的,还要数它。

  七十多年前,组建不到一年的二大队官兵,听从祖国召唤,飞赴抗美援朝战场,为部队根植了听党指挥的血脉基因。

  七十年时光荏苒,白山黑水到锦绣江南,从塞北高原到湘南热土,飞行二大队随部队先后五次调整转隶,辗转八省十地。筚路蓝缕,不管移师何地,无论任务多么艰巨,大队的忠诚底色始终没变,永远跟着党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我们从没有忘本。”看到他驻足在地图前出了神,教导员又讲起了近期发生的另一个故事……

  面对十三部地导雷达布下的层层封锁,作为最年轻的参赛选手,邹松言凭借出色突防突击,和机组一举斩获团里首个“金飞镖”。

  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飞行员,在二〇二一年被调离了二大队。即便大队不愿流失优秀人才,纵使本人万般不舍,转隶调令前,领导和邹松言都绝无二话,欢送他打起行囊再出发。

  和他相似的是:二〇一五年,由于改革需要大队中有二十人面临分流调整。他们中有的新婚燕尔,有的已在驻地安家多年,但命令一到,他们全部坚决服从,主动做通家属的工作,第一时间报到,无怨无悔听从组织安排,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英雄大队飞行人员应有的忠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全军第一个尔族轰-6K飞行员,穆特发·艾利一边学理论,一边投入改装训练,经常是“五加二”和“白加黑”。他还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每次训练结束不论多晚,一定要通过飞参仔细分析每一个动作,纠正自己的不足。

  凭着这股劲,穆特发·艾利再次从同批毕业学习成员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参与执行重大任务新飞行员。

  近年来,穆特发·艾利先后被团评为“四有”优秀军官、优秀基层干部等。他已然成长为团里的年轻骨干,每当有新战友入营,他就当起了大队荣誉室的讲解员……

  荣誉室不只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幅荣誉图腾。它散发着无限能量,引领着无数后来者勇往直前,在困难险阻中坚定领航,指引二大队全体官兵在强军路上奋力开拓,续写新的辉煌。

  踏平山海,逐风挽浪;从南到北,寒来暑往。每一次战机怒吼无不宣告着他们矢志报国的铮铮誓言,每一枚军功章无不折射着全体官兵奋斗强军的铁血荣光。

  肩扛使命,手握重器,大和岛作战光荣传统激励着全体二大队官兵向战求胜;着眼未来,对标战场,战机在二大队官兵的精心哺育下定会于强军路上飞得更高,突得更猛,打得更准!

  翅翼凌厉、穿云破雾、长啸若雷……使命召唤怒吼苍穹,战机正加力奋飞在打赢征程上、万里海空中、伟大时代里,练翼远海,劲舞穹苍,向着一流,奋飞远航!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