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 再现桑基鱼塘细述丝都变迁

发布时间: 2024-01-18 04:12:29 |   作者: 新闻中心

  桑叶喂蚕、蚕沙和蚕粪喂鱼、鱼塘塘泥肥沃时用作桑树肥料……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的桑基鱼塘循环生产系统,被搬进了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市民除了能参观,还可以亲自体验养蚕织布。

  博物馆内,游客可以动手操作上世纪70年代的立缫机,亲身体验蚕茧抽丝过程。(资料图片)

  位于顺德大良的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是佛山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馆内设有博物馆展示区、农耕文化交流体验区、生态桑基鱼塘景观、占地二十亩的桑园、文化创意休闲平台、青少年科普教育平台,并陈列有大量图片、标本、各年代服饰、书籍、古老设备和丰富的丝绸精品,为人们展示当年桑基鱼塘的生态景观。

  在顺德大良新城区内,坐落着一家国家3A旅游景区——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作为全市首家非国有博物馆,至今已运营12年。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的成立,缘于馆长吴英海与丝绸的不解之缘。“明清时期,顺德丝织业繁盛,村民种桑养蚕,丝织厂众多。19世纪中叶,生丝的国际价格达到顶峰,顺德丝农每天运生丝到广州,回程则运回白银,‘一船丝一船银’,是顺德当时作为南国丝都的真实写照,同时其独特的桑基鱼塘模式更是引起外界关注。”1985年,从苏州丝绸工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当时全广东最大生丝厂——顺德丝厂工作的吴英海从此与丝绸业结缘。

  桑基鱼塘由盛转衰,吴英海是亲历者。他回忆说,20世纪初,国际市场发生明显的变化,丝织品销路锐减,生丝价格狂跌,外销量不断下降。受此影响,国内蚕桑养殖发展由盛转衰。由于蚕桑业生产周期长、市场需求锐减,桑基鱼塘面积也逐渐缩小。

  “随着桑基鱼塘的消失,蚕茧在顺德已特别难找到,一个个丝厂停产。2000年,顺德丝厂也坚持不住倒闭了。”看着丝厂倒闭,担任顺德丝厂分厂厂长的吴英海心里很难受,继而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缫丝工业做成文化产业,办一个博物馆复原桑基鱼塘模式,展示生产设备,让更多人了解顺德丝绸业的历史和文化。

  念头一出来,吴英海便发动同学和老师,收集丝绸文化藏品。他还跑遍全国各地,多方筹集资金,收集有关桑基鱼塘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物,最终在2007年9月创建了这家集文化传承、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至今,每到一处出差,吴英海都会去当地古董市场“淘”丝绸相关展品。

  博物馆的成立也受到越来越广的认可和青睐。2009年,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成为佛山第一家由省文化厅核批的专题民办博物馆,被列入《中国博物馆目录》;同年,该馆荣获广东省首批国民休闲旅游示范单位。顺德区、大良街道对博物馆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作为顺德重点旅游景点向外推介。自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国内、外游客、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超200万人次,近几年平均接待游客量达30多万人次。

  走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岭南水乡气息,漫步其中就会看到顺德缫丝业的发展历史,鱼塘、桑基、采桑、养蚕、剥茧、抽丝、织布等,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在博物馆完整呈现。

  走到博物馆园中,能够正常的看到一个池塘,养殖着四大家鱼,塘基上种着近20亩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桑树,绿意正浓。为重现桑基鱼塘模式,吴英海在博物馆附近开辟了小小一块桑基鱼塘示范田,保留传统的生产模式,原汁原味地再现这种原生态农业模式。

  馆内还陈列着大量老照片、文字、标本和古代原始织布纺纱设备、服饰等,向人们诉说着顺德1000多年的丝绸文化历史。市民还可以亲自去参加了,用自己的双手体验桑基鱼塘的劳作,寻找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流程与工艺,在久违的缫丝机前穿针引线。

  吴英海介绍,目前以征集、捐赠等形式入库的藏品、展品有570件。这些藏品有清代丝绸服饰、广东仅存的佛山制造立缫机设备,由民间搜集而来的明代织布机、清代纺纱机,以及上世纪60~70年代所用的养蚕工具等。

  这些藏品中,令吴英海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明代织布机。开办博物馆之初,吴英海深入全国各地搜罗具有文化内涵的机器设备。2004年,吴英海从同学处得知,在湖南和广东交界处,有农户家里还存留着织布机,但不知织布机是哪个年代的。得知消息后,吴英海兴奋不已,连夜兼程赶到农户家里。查看织布机后,同行专家推断:这台织布机是明代的物件。农户得知吴英海正在建立一个丝绸业产业博物馆,立即把家里的织布机免费赠给吴英海,让他很是感动。“这么多东西虽不是很贵重,但能找到实属不易。”

  在吴英海看来,要把博物馆做精,就要把握每一件藏品的文化脉络,让每件藏品都能够活起来,讲述顺德缫丝业的历史过往和记忆。基于这个理念,博物馆内绝大部分的藏品都允许触摸,让观者亲自去体验设备、触摸文物,感受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

  吴英海还会在馆内展示上世纪70年代立缫机的缫丝过程。立缫机机身是铸铁制造,定纤部分用铁、塑料制造,传达部分分为上下联动,属于当时很优秀的机种。该机器通电之后还能完整地为游客展示几十年前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一根根银丝从圆鼓鼓的蚕茧中抽剥出来,游客也可操作机器,体验蚕茧抽丝过程。

  民间博物馆多是源于私人兴趣,缺乏市场支撑。同时,博物馆又属于“非营利”的公益文化机构。和众多民间博物馆一样,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也遇到资金、市场等瓶颈。

  “展品仅以静态展览,观众看不懂、摸不着的话,就很容易审美疲劳。”吴英海说,复原丝绸文化,不能只让文物静静躺在馆里,更需要盘活馆藏资源,与科普、旅游、玩乐等元素结合起来,或成为创意产品,或建立文化交流体验区等方式,让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延伸。

  近年来,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也在探索文旅产业结合方式。除设置游客互动项目之外,博物馆还积极开办各种活动,让游客走进丝都历史感受丝绸文化。

  例如,举办基塘文化桑果节、农耕文化葡萄节,挖掘缫丝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参与文化活动,从而更好传承优秀文化;举办顺德丝绸工业展览,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传承和推广顺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展示原生态染整工艺,自主设计数十款香云纱精品服饰,热情参加香云纱走秀推广活动;开展原生态桑基鱼塘农耕文化节,组织校园参观学习,开展各类亲子活动,积极推行绿色环保,定期更新科普长廊宣传。

  目前,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内科普教育内容及设施占全馆90%以上,被香港、澳门、新加坡及国内不少中小学校指定为第二课堂及实训基地、青少年第二课堂。

  此外,博物馆还和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联合推介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这一招确实起到了效果,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

  “创办博物馆不难,办好博物馆很难,但我会坚持把博物馆发展下去。”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吴英海心中已有蓝图,“希望可以扩大博物馆规模,扩建后的博物馆将包括文化互动交流区、博物馆区等,届时游客将有更多体验机会。”

  在顺德区文博协会执行会长霍锦湛看来,吴英海以博物馆的形式把文化、工艺、产业的精髓保留下来,让慢慢的变多市民了解顺德,这非常难得。

  霍锦湛表示,随着建设博物馆之城号角的吹响,慢慢的变多的非国有博物馆也在佛山涌现,记载了当地文化历史,是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既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高品质文化需求,又能给地方文化发展带来新动力,“对待这些民间文化力量,政府可多扶持,市民多支持,它们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

  对顺德桑基鱼塘颇有研究的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退休教授司徒尚纪认为,桑基鱼塘在珠三角地区分布广泛,从知名度、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来说,顺德桑基鱼塘农业很有代表性。

  “数百年来,桑基鱼塘一直作为顺德人民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桑基鱼塘应列入发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之列。”司徒尚纪认为,创办专题博物馆作为记录、传播、分享这段历史的平台,对于历史的保留和文化的传承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建博物馆、开辟桑基鱼塘观光和生态旅游基地是保育农业文化遗产的可行途径,相关单位可发展以桑基鱼塘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从多层面、多角度对这一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

  ●公交:搭乘316路、320路、904路、928路等公交至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下,步行即至。

  ●自驾:导航至“佛山市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或“佛山市顺德区观绿路3号”。


上一篇:品传统与时髦之韵 赴奕欧来丝绸之约
下一篇:【48812】新式喷气织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