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在创新概念日益泛化的今天,真正的创新慢慢的变难。虽然我们没办法预知未来某一项重大创新发生于何时、何地以及何人,但能确定,我们当下最重要的工作一定不是去不计成本地制造出一两项仅具有面子工程性质的创新成果,而是为未来夯实创新的基础。
从因果关系来理解“创新”活动也许更为直观:具体创新是果,而产生创新的土壤是因。因此,一旦具备了孕育创新的思想土壤,那么创新作为一种观念的产物便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基于这种思路,我们该如何创新的问题,就转换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培养问题。那么,从哪里着手创新土壤的建设呢?这就是全社会亟需安静下来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在解决创新土壤的建设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解决一个更基础性的问题,即创新发生与发展的特点。
根据科学史的研究,我们考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创新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圈地运动,由此带来了农牧业的规模化发展,从而为纺织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此时的纺织业生产链条是:棉毛原材料、纺线、织布以及动力配置。
在市场经济社会,这个产业链条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绝大多数都是均衡的。1733年英国的约翰凯伊发明飞梭,织布效率大幅度的提高,继而出现纱荒,此时原有的产业链的平衡被打破。在这一段时期,棉毛等原材料产量也开始大幅度的增加,原有的纺线技术已无法应对快速增加的原材料以及下游织布业对于纱线的需求,解决纱线短缺就成为整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纺纱效率的提升极大地解决了棉毛原材料过剩与纱线短缺的问题。然而珍尼纺纱机的出现却导致支撑原有产业链的动力系统出现严重的不匹配现象,此时,未解决动力不足问题,1776年瓦特发明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这就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快速扩散,人类文明由此进入新阶段。
由这个案例,我们得出一个很有趣的结论:在一个原本平衡的产业链条上,只要有一个环节出现革命性变化,随之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平衡被打破,由此带来上下游产业链发生跟随性的改变(创新),最终产生适应变化了的新产业链条平衡。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宏观的历史角度上看就是一幅壮观的“链式反应”。创新的这种“链式反应”具有普适性,我们在别的领域也能发现此类现象,比如物理学中量子力学的出现带来相关学科的变革等。由此,我们大家都认为创新的发生会带来一种普遍的链式反应,由此也预示着只要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某个关键点上有所突破,那么,来自上下游的变革就会必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