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
“这是织什么布?丝线好细啊!”“这图画好传神,选用的什么技能?”……在丝路中心二楼“丝路长廊”京津冀非遗展区,展台上一台微型织布机招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织布机前,“织女”正不停地换梭拨纬,“编织”着一幅从博物馆金器上描摹来的鱼形图画。
“这是缂丝,是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较粗的五颜六色熟蚕丝为纬线,选用‘通经断纬’的共同工艺编织而成,其斑纹近看犹如纬线刻镂而成,因而又被称为‘刻丝’。”一旁,河北定州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王鹏巍一边解说,一边带观众体会缂丝的制造方法,并用手中的“千丝万缕”展示缂丝文明。
一寸缂丝一寸金,缂丝工艺十分冗杂,每一件缂丝著作都需求精织细作。记者看到,织作时,同色纬线并不贯穿全幅,而是依据纹样概括或画面颜色的改变不断换梭,分块缂织。
“这便是‘通经断纬’的精华地点。正在织的这幅图比较简单。你看这幅《鱼跃龙门》,用时将近1年才完结,只一片荷叶就要用到40多种不同的绿色,荷叶上一枚露水就需求上百次络绎才干完结。”王鹏巍拿起另一幅参展著作介绍说。
在她死后,牡丹屏风、不同花型的团扇、缂丝手包等等,个个技艺精深、图画精巧。王鹏巍说,缂丝极具赏识、装修和保藏价值,经得起摸、擦、揉、搓、洗,被誉为“千年不坏的艺术织品”。为宏扬缂丝文明,她将缂丝用处进行延伸,除了用于鉴赏和保藏,还用在织服饰、手卷、手提包等,开发了缂丝饰品、包袋、伴手礼、空间装修等多种文创产品。“希望能下降赏识缂丝、体会缂丝的门槛,让这种陈旧的奢侈品走近年轻人,走进日常日子。”
定州自古为华夏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交流昌盛之地,是我国缂丝的发祥地。“这次参与2021‘一带一路’·长城世界民间文明艺术节,也是想经过这一个世界化渠道,传达缂丝文明!”王鹏巍说。